有人说全世界的科研界都是门阀制,到底对不对,张凡也不知道,但张凡知道的是,如果能把硕士博士的考核弄成高考制,或许那些跳楼的年轻俊才们就会少了很多。

  比如霍欣雯的这个博士毕业答辩,要是她老师就是个普通的导师,能来参加答辩会的也估计是和她导师差不多一个级别的。

  因为答辩是邀请制,而学院学位评定,分委员会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核答辩结果并授予学位(基于答辩委员会决议),也就是说组织只是负责监督和结果的合理合法性,过程则需要导师和学生自己去弄。

  邀请一些超级牛的专家来参与答辩组到底有啥好处?

  咱们普通人想的估计是:装逼,看院士都同意我的观点了,我以后也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了,或者说,看我老师牛逼不,这么多大佬,我以后也牛逼。

  或许一般情况下是有这么点意思,但要是把这个当主要意思,那么就有点小了,格局小的不能再小了。

  请这些人来,最主要的是:精准问诊,大师级的提问和点评往往直指研究中的阿喀琉斯之踵(关键缺陷)或可能的突破方向。

  有些专家或许已经出不了成绩了,但人这玩意,在某个行当熏个几十年,都能熏出一点味道来,何况这种在某个领域已经是顶级的人物,他们的经验真的是一种财富。想让他们指点,就和富翁要钱一样,说实话机会并不多。

  这大概率等于你也是做生意的,然后想和世界首富要个几百万花一花的意思。

  还有就是拓宽视野:顶级专家往往来自不同顶尖机构,他们带来的新视角、新方法、对领域前沿的洞察力可极大开阔博士生和本校团队的视野。

  这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或者导师的时候,因为这种一般都是学术地位的宣言(我们能请动谁),培养质量的标尺(我们敢让谁评),未来人脉的奠基(我们为弟子引荐谁),当然了,大多数的博士答辩,只敢弄第三个,前两个说实话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。

  张凡为霍欣雯打造的“院士泰斗天团”,正是将答辩组配置的合规性、权威性、战略价值发挥到极致的典范——这既是学术仪式,更是资源与影响力的一个结合点。

  当然了,也有缺点,就是不好请,而且一旦要是被会场某个大牛给否了论文,可以说博士连同导师几乎没有啥反驳申诉的机会,等于就是一锤子定音了。

  你说要是论手术,要请谁来做啥手术,张凡脑子里一清二楚,谁哪方面牛,谁哪方面就是个银样镴枪头,他太知道太了解了。

  这几年走了不少医院,飞了不少手术,和很多大牛都一起上过手术,对于手术技术,都不用打听,一看就知道到底是啥情况。

  但科研这玩意,张凡就有点不是很了解。

  犹豫的时候,卢老头电话来了。

  老头知道自家的这个弟子,知道自己弟子的毛病,他不光担心张凡不知道请谁,还担心张凡请不来人。

  为啥老头不直接请呢?

  这不是多一道程序吗?

  其实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往往就是这种小事这种小程序来确定的,哪有那么多的关键节点让你观察别人,都是平日里相处来体现的。

  如果老头直接邀请,张凡心里怎么想?

  霍欣雯心里怎么想,霍欣雯怎么看他的师父?

  平日里可以不管不问,但遇上关键时刻了……

  “你师伯请不?”

  “老头是肝胆的,霍欣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或者取消屏蔽JavaScript的正常运行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第一时间更新《医路坦途》最新章节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现代言情相关阅读More+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如有疑问,请联系作者删除

Copyright © 2021 流风阁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地图导航 地图XML